百年空战:从铁皮飞机到六代机的火力执念
波音公司最近接了个大单子——美国第六代战机的研发任务。
这事儿乍看新鲜,细想却透着股熟悉的味道。
一百年前那会儿,美国人造飞机的劲头跟现在如出一辙,只不过那时候的飞机还是木头加帆布的玩意儿。
1918年,法国人的布雷盖轰炸机在西线战场上干了一件让德国人直挠头的事。
一架飞机扔下的319公斤炸弹,效果居然比德军一个整编步兵师打出去的558公斤炮弹还管用。
关键就在装药量上,炮弹只有15%,炸弹却高达40%。
这就像拿二踢脚跟礼花弹比动静,根本不是一个量级。
美国人从那时候就认准了一个理:天上飞的比地上跑的好使。
二战期间,美国飞机产量从参战时的1200架暴增到82000架,这增长速度比现在某些网红粉丝涨得还快。
朝鲜战争那会儿更夸张,每个营都配了空军支援组,地面部队喊一嗓子,飞机就过来帮忙。
1991年海湾战争,联军飞机一天出动的架次,顶上二战三年总和。
F-15出去转一圈,对面一个炮兵营就哑火了。
这买卖划算得很,一架飞机换十个炮兵阵地,账谁都会算。
现在各国搞六代机,说白了还是在算这笔账。
英国人整了个"暴风雨",法国人搞"未来空战系统",俄罗斯的米格-41时不时放点消息出来。美国人一看这架势,赶紧把NGAD计划往前推,生怕被人抢了先。
兰德公司有份报告说得挺直白:六代机就是未来战场的否决权。谁掌握了制空权,谁就能让对手的武器变成摆设。这话听着耳熟,一百年前那会儿,制空权刚出现的时候,大家也是这么想的。
现在的空战跟以前大不一样了。以前比的是谁飞得快、飞得高、带得多,现在玩的是体系和智能。歼-20出新改型,俄罗斯的"猎人"无人机形成战斗力,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武器更新,而是整个作战方式在变。
从木头飞机到六代机,变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打仗的思路。一百年来,制空权这个执念不但没变,反而越来越深。天空从来不会太平,只不过争斗的方式在不断升级。
